【学问 中得。学然后 不能则 不知则 敏而好学, 。】一、
“学问(问)中得。学然后(知)不能则(问)不知则(察)敏而好学,(不耻下问)。”这句话出自《礼记·学记》,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,强调了学习过程中“问”与“察”的重要性。
在学习的过程中,只有不断提问、探索,才能真正掌握知识;同时,在遇到困难时,要敢于请教他人,而不是盲目自大或逃避问题。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谦逊和求知的精神,也反映了古人对学习方式的深刻理解。
此外,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进一步强调了一个人应当具备勤奋学习、虚心请教的品质。只有这样,才能不断提升自我,实现真正的学问积累。
二、关键词解析表
原句部分 | 空白处 | 解释 | 说明 |
学问()中得 | 问 | 学问来源于提问 | 强调“问”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|
学然后() | 知 | 学习之后才能知道 | 学习是认知的前提 |
不能则() | 问 | 遇到不懂就去问 | 表达主动求知的态度 |
不知则() | 察 | 不知道就要观察 | 强调通过观察来补充认知 |
敏而好学,() | 不耻下问 | 聪明且喜欢学习,不以向别人请教为耻 | 体现谦逊和进取精神 |
三、延伸思考
这句话不仅是古代学者的学习理念,对现代人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,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,而是随时随地都在进行。但真正有效的学习,依然离不开“问”与“察”。
- 问:敢于提出疑问,是思维活跃的表现;
- 察:细致观察,是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;
- 不耻下问:保持开放心态,是持续进步的基础。
因此,无论是在学校、职场还是生活中,我们都应秉持“学问从问中得”的精神,不断探索、不断学习,才能真正提升自我,走向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