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舳舻解释】“舳舻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,常见于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中,尤其在描写船只、水战或行船场景时出现。这个词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,还体现了古人对船舶结构和航行方式的深刻理解。以下是对“舳舻”的详细解释。
一、
“舳舻”原指古代船只的前后部分。其中,“舳”是船尾,而“舻”是船头。因此,“舳舻”常用来泛指整艘船或成排的船只,尤其是在描述大规模的船队时,如战争中的舰队、运输船队等。
在古文中,“舳舻相接”、“舳舻千里”等表达多用于描绘船队绵延不绝的壮观景象。此外,该词也常出现在诗词中,借以渲染战争、迁徙或旅途的宏大场面。
“舳舻”一词不仅有实际的物理意义,也承载了古代人对自然、战争与交通的认知,是研究古代航海文化和军事历史的重要词汇之一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拼音 | zhú lú |
词义 | 原指船尾(舳)和船头(舻),后引申为整艘船或成排的船只 |
出处 | 多见于古代文学、历史文献,如《三国志》《赤壁赋》等 |
用法 | 常用于描写船队规模庞大,如“舳舻千里”“舳舻相接” |
文化内涵 | 反映古代对船舶结构的理解,也体现战争、交通、迁徙等社会活动 |
诗词引用 | 如苏轼《赤壁赋》:“舳舻千里,旌旗蔽空” |
现代应用 | 多用于文学创作、历史研究及文化讲解中 |
三、结语
“舳舻”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,不仅是对船只结构的准确描述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承载着古人对水路交通、战争策略以及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。了解这一词汇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古代文学与历史文本,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