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振聋发聩什么意思】“振聋发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言论或行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,能够唤醒人们的意识或引起深刻的反思。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使用频率较高,尤其在评论、文章、演讲等场合中,用来强调内容的深刻性和影响力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拼音 | 含义 | 出处 |
振聋发聩 | zhèn lóng fā kuì | 原指声音大得让人耳朵发聋,后比喻用语言或行动唤醒麻木的人,使人警醒。 | 出自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夫贤者,天下之宝也,举贤而用之,如以玉投石,不识其珍,而反以为瑕。若夫振聋发聩,使盲者视,聋者听,则非贤者不能也。” |
二、成语结构分析
- 振:震动。
- 聋:耳聋,引申为麻木、迟钝。
- 发:使……醒来。
- 聩:耳聋,与“聋”同义。
整体含义是:像雷声一样震撼,让原本迟钝的人变得清醒。
三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举例 |
文章评论 | “这篇文章振聋发聩,让人深思。” |
演讲内容 | “他的演讲振聋发聩,激发了大家的责任感。” |
社会现象 | “这次事件振聋发聩,促使社会重新审视问题。”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震耳欲聋、醍醐灌顶、发人深省 |
反义词 | 熏陶渐染、安于现状、麻木不仁 |
五、注意事项
1. “振聋发聩”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2.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滥用或误用。
3. 该成语强调的是“唤醒”和“震撼”,而非单纯的“大声说话”。
六、总结
“振聋发聩”是一个富有力量的成语,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声音的震撼力,更引申为对思想、意识的唤醒。它适用于表达那些能触动人心、引发思考的内容。在写作或表达中恰当使用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总结要点 | 内容 |
成语含义 | 形容言论或行为具有强烈震撼力,唤醒麻木者。 |
使用场景 | 文章、演讲、评论等正式场合。 |
近义词 | 震耳欲聋、醍醐灌顶、发人深省 |
反义词 | 安于现状、麻木不仁 |
注意事项 | 多用于书面语,注意语境和搭配。 |
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形式,可以更清晰地理解“振聋发聩”的含义及其使用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