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服膺的意思是什么】“服膺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书面语中,表示对某种思想、观点或道理的认同和接受,并将其铭记于心、内化为自己的信念。这个词多用于表达对权威、经典著作或深刻见解的敬佩与信服。
以下是对“服膺”的详细解释及用法总结:
一、词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词性 | 动词 |
基本含义 | 对某种思想、观点或道理的认同、接受并牢记于心 |
引申义 | 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高度认可和信服 |
使用场合 | 多用于书面语、文学作品、学术文章等正式语境中 |
近义词 | 佩服、信服、敬仰、认同 |
反义词 | 质疑、怀疑、不以为然 |
二、来源与用法解析
“服膺”一词源于古代汉语,最早见于《论语》等经典文献中,原意是指对圣贤之言的衷心信服。后逐渐演变为表示对某种理念或人物的高度尊敬与认同。
例如:
- “他读完这本书后,对其中的观点深感服膺。”
- “他对老师的教诲一直服膺在心。”
这类用法体现了“服膺”在现代汉语中的核心意义:内心认同、信服并铭记。
三、常见搭配与例句
搭配方式 | 例句 |
服膺于…… | 他对传统文化的智慧深感服膺。 |
服膺其观点 | 她对这位学者的理论非常服膺。 |
服膺于真理 | 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,并始终服膺于它。 |
四、使用注意事项
1. 语体要求:“服膺”属于较为文雅的书面用语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2. 情感色彩:带有强烈的敬重与认同意味,不宜用于中性或负面语境。
3. 搭配对象:多用于抽象事物(如观点、思想、真理)或权威人物(如老师、学者、经典)。
五、总结
“服膺”是一个表达高度认同与信服的词语,强调内心的接受与铭记。它不仅是一种态度,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。在写作中使用“服膺”,可以增强语言的庄重感与深度,适用于表达对思想、文化、人物等方面的敬仰之情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词汇,可参考“服膺”在古籍或现代文学中的具体用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