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士传原文及译文】《高士传》是古代记载隐逸之士事迹的典籍,作者为晋代皇甫谧。该书共三卷,收录了从上古至汉魏时期三十多位高洁之士的生平事迹,旨在弘扬隐逸精神与高尚品德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。
一、
《高士传》主要记录了历史上那些不慕荣利、远离尘世、追求内心修养的贤人志士。他们或隐居山林,或淡泊名利,体现了儒家“君子谋道不谋食”的思想,也反映了道家“无为而治”的理想。书中人物大多不以功名显达,但以其德行与智慧被后人称颂。
本书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赞美,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。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,这些“高士”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对象,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二、代表人物简介及译文(表格)
姓名 | 时代 | 简介 | 原文摘录 | 译文 |
许由 | 上古 | 隐士,拒绝帝尧禅让 | “尧让天下于许由,曰:‘夫子立而天下治,而我犹尸之,吾自视缺然。’” | 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,说:“您若能治理天下,我就不用再当君主了,我感觉自己很不足。” |
榛实 | 汉代 | 不愿做官,归隐山林 | “榛实者,不知何许人也。尝耕于野,有鸟衔一珠,置其前,遂弃之。” | 榛实不知是谁,曾在野外耕作,有鸟衔来一颗珠子放在他面前,他却丢弃了。 |
严光 | 东汉 | 光武帝旧友,拒绝出仕 | “光武帝召之,不至。乃遣使迎之,至则闭门不出。” | 光武帝派人请他,他不去;又派人迎接,到了门口也不出来。 |
伯夷、叔齐 | 商末周初 | 义不食周粟,饿死首阳山 | “伯夷、叔齐,孤竹君之子也。闻武王伐纣,叩马而谏,曰:‘父死不葬,爰及干戈,可谓孝乎?’” | 伯夷、叔齐是孤竹国君的儿子,听说武王伐纣,便拦住他的马劝谏:“父亲刚死还没安葬,就用兵打仗,这能算孝吗?” |
荷蓧丈人 | 春秋 | 孔子弟子,隐居田园 | “子路问津,丈人曰:‘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?’” | 子路问渡口在哪里,老农说:“你手脚不劳动,分不清五谷,还自称是老师?” |
三、结语
《高士传》不仅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,更是一部蕴含哲理的精神读本。它通过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,展现了古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。虽然时代不同,但其中所体现的清高、自省、淡泊名利的精神,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