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膏肓的意思是什么】“膏肓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常用于古代医学和文学中,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在现代汉语中,这个词多用于比喻病情严重或问题难以解决的状态。下面将从字义、出处、用法及常见搭配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字义解析
- 膏:指心下脂肪,中医术语中常用来形容身体内部的部位。
- 肓:指心脏与膈膜之间的空隙,也是中医中的一个解剖部位。
- 合起来:“膏肓”原指人体内难以治疗的部位,后引申为疾病深入骨髓、无法治愈的状态。
二、出处与典故
“膏肓”最早见于《左传》等古代文献,如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中有“疾不可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”这句话说明了“膏肓”是病入膏肓、无药可救的意思。
三、现代用法
在现代汉语中,“膏肓”多用于比喻:
- 病情严重,无法救治;
- 问题根深蒂固,难以解决;
- 情况危急,难以挽回。
例如:“这个企业的问题已经到了膏肓的地步,再不改革就难以生存。”
四、常见搭配
搭配词语 | 含义说明 |
病入膏肓 | 指病情严重,难以治愈 |
膏肓之疾 | 比喻顽固难治的疾病或问题 |
不可救药 | 与“膏肓”意义相近,表示无法挽救 |
根深蒂固 | 比喻问题或观念非常顽固 |
五、总结
“膏肓”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语,最初源于古代医学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比喻用法,广泛用于描述病情严重或问题难以解决的状态。在现代汉语中,它常用于书面语和文学作品中,表达一种无奈或绝望的情绪。
项目 | 内容 |
词义 | 原指人体内难以治疗的部位,后引申为病情严重或问题难解 |
出处 | 《左传》等古代文献 |
现代用法 | 比喻病情严重、问题难解、情况危急 |
常见搭配 | 病入膏肓、膏肓之疾、不可救药、根深蒂固 |
文化意义 | 具有历史感和文学色彩,常用于表达困境或无奈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膏肓”不仅是一个医学术语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承载着古人对生命、疾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