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青黄不接是什么】“青黄不接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种资源或供应暂时短缺的状况。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农业社会,用来形容农作物尚未成熟(青),而上一季的作物已经用完(黄),导致粮食短缺的情况。如今,“青黄不接”已广泛应用于经济、生活等多个领域,表示在时间过渡期间出现的资源不足现象。
以下是对“青黄不接”的详细解释与总结: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青黄不接 |
拼音 | qīng huáng bù jiē |
出处 | 最早见于古代农事记载,如《后汉书》等文献中 |
本义 | 农作物未熟(青),旧粮已尽(黄),粮食短缺 |
引申义 | 资源、供应、资金等在时间过渡期间出现断档或不足 |
二、常见用法与场景
场景 | 说明 |
农业 | 描述农作物生长周期中的短暂缺粮期 |
经济 | 指企业或个人在资金周转过程中出现的紧张状态 |
生活 | 如新旧工作交接时,收入断档 |
政策 | 政府在政策调整期间可能出现的执行空窗期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断档、断粮、青黄相接、供不应求 |
反义词 | 充足、充足、有备无患、源源不断地供应 |
四、使用注意事项
1. 适用范围:多用于描述“过渡期”的资源短缺问题,不宜用于长期性或结构性的问题。
2. 语气色彩:偏书面化,常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中。
3. 搭配对象:可搭配“粮食”、“资金”、“人才”、“政策”等具体名词。
五、示例句子
- 这个季节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,很多农户都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。
- 公司刚刚换了一个新的财务系统,目前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,账目处理有些混乱。
- 他刚离职,新工作还没找到,正处在青黄不接的时期。
六、总结
“青黄不接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反映了生活中常见的资源过渡期问题。它不仅在农业中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,在现代经济和社会管理中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。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对资源短缺带来的挑战。
通过以上内容的梳理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掌握“青黄不接”的含义及其应用,避免误用或滥用这一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