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阒然无声是什么意思】“阒然无声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非常安静、没有声音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,但在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偶尔可见。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和书面语表达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阒然无声 |
拼音 | qù rán wú shēng |
出处 | 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夫子之言,犹若风过耳,未尝入心;而吾之言,如钟鼓之声,可闻于远。此非吾之智也,乃时之所致也。今虽有贤者,而时无明君,故虽有大志,亦不能展其才。若天下皆明,人皆贤,则天下太平,而吾之言,亦可得用矣。不然,虽有千言万语,亦如‘阒然无声’。” |
含义 | 形容非常寂静,完全没有声音。多用于描写环境或气氛的静谧状态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尤其在文学、历史、哲学等文本中出现较多。 |
近义词 | 万籁俱寂、鸦雀无声、悄无声息 |
反义词 | 喧闹嘈杂、人声鼎沸、喧嚣不止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自然环境描写:
“夜深人静,山林间阒然无声,只有风吹树叶的声音。”
2. 人物心理描写:
“他站在空荡荡的房间里,心中充满不安,四周阒然无声,仿佛连时间都停止了。”
3. 历史或文学作品中:
“战后的城市阒然无声,昔日的喧嚣早已消失。”
三、总结
“阒然无声”是一个带有古典色彩的成语,强调极度的寂静,适用于描述环境或情绪上的宁静。虽然不常见,但在特定语境下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学性。掌握这一成语,有助于提升对古文和书面语的理解能力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类似成语或拓展相关知识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