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遏在古代是什么意思】“遏”是一个常见的汉字,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,具体意义需结合语境来理解。本文将对“遏”字的古义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不同用法和解释。
一、
“遏”字在古代汉语中多用于表示“阻止、阻拦、抑制”等含义,常见于政治、军事、道德等领域。根据《说文解字》,“遏”本义为“止也”,即停止、阻止的意思。在不同的历史文献中,“遏”常被用来描述对行为、情绪、事物发展的控制或干预。
此外,“遏”也有“逆”的意思,有时与“逆”相通,表示违背、抗拒。在某些情况下,它也可引申为“拒绝、不接受”。
二、表格:遏在古代的主要含义及例句
含义 | 释义说明 | 出处/例句 |
阻止、阻止 | 停止、遏制某种行为或趋势 | 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帝曰:‘予欲左右百姓,汝何?’皋陶曰:‘安民则惠,黎民怀之。能哲而惠,何忧乎欢?何迁乎仁?四海困穷,天禄永终。’帝曰:‘吁!’……‘若涉春冰,以就深水,若涉渊谷,履薄冰。’”(注:此处虽无“遏”,但“止”与“遏”意义相近) |
抑制、压制 | 控制情绪、欲望或力量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楚子曰:‘吾闻之,君子务德,小人务力。’……‘今我不能,是自弃也。’……‘寡人之过也,敢不惟命是从!’”(此句虽无“遏”,但“抑”与“遏”意义相近) |
逆、违背 | 违抗、违反命令或原则 | 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子曰:‘恶利口之覆邦家者。’”(“覆”意为颠覆,与“遏”有相似之处) |
拒绝、不接受 | 不采纳建议或意见 | 《战国策·赵策》:“王曰:‘吾闻之,忠臣不事二君,贞女不事二夫。’”(虽未直接出现“遏”,但“不事”可类比“遏”之意) |
三、结语
“遏”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字,主要表示“阻止、抑制、反抗”等动作或状态。在不同语境下,它的意义会有所变化,因此在阅读古文时,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准确理解其含义。了解“遏”的古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文献中的思想表达和语言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