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黄钟毁弃的意思】“黄钟毁弃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古代音乐文化,常用来比喻贤才被埋没、正道被废弃。这个成语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历史背景,常用于表达对人才不被重用或正义受到压制的感慨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黄钟毁弃 |
拼音 | huáng zhōng huǐ qì |
出处 | 《楚辞·卜居》:“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。” |
释义 | 黄钟:古代音律中的最高音,象征正统、高洁;毁弃:毁坏、抛弃。整体意为:高贵的乐器被毁坏,低劣的器物却喧嚣作响。比喻贤才被埋没,奸佞得势,正道被弃。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黄钟毁弃”最早见于《楚辞·卜居》,是屈原在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时所使用的比喻。后来这一成语逐渐成为文人墨客表达对社会不公、人才受压的常用语。
在后世的诗词、文章中,“黄钟毁弃”常被用来讽刺现实中的不公平现象,如忠臣被贬、小人当道等。
三、使用场景与意义
使用场景 | 示例 |
文学作品 | 用于描写社会黑暗、人才被埋没的情节。 |
政治评论 | 表达对政治腐败、用人不当的不满。 |
个人感慨 | 用于抒发自身怀才不遇、壮志难酬的情绪。 |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黄钟毁弃”的关系 |
奸邪当道 | 坏人掌权 | 与“黄钟毁弃”意思相近,皆指正道被废 |
怀才不遇 | 才能未被赏识 | 与“黄钟毁弃”有相似的情感色彩 |
贤者隐退 | 贤人远离世俗 | 可作为“黄钟毁弃”的一种结果 |
五、总结
“黄钟毁弃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承载着古代文人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。它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正、重视人才价值,同时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“正”与“邪”的区分与批判。
通过理解这个成语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汉语的丰富内涵,也能从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