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出处】“虽远必诛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中文成语,常用于表达对敌人或威胁的坚决态度。它不仅在现代语境中频繁出现,在历史文献中也有其明确的出处。以下是对“虽远必诛”这句话出处的详细总结。
一、
“虽远必诛”最早出自《汉书·陈汤传》。原文是: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。”这句话表达了对侵犯汉朝疆域和尊严的敌人的坚决打击态度。陈汤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,他曾在西域击败匈奴,立下赫赫战功。此语体现了当时朝廷对边疆安全的重视,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外敌的强硬立场。
虽然“虽远必诛”在后世被广泛引用,但其原始出处明确无误,且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句话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,常用于表达国家主权、领土完整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虽远必诛 |
| 出处 | 《汉书·陈汤传》 |
| 原文 | 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。” |
| 出处年代 | 西汉时期(约公元前1世纪) |
| 作者/出处人 | 班固(《汉书》作者) |
| 人物背景 | 陈汤,西汉将领,曾出使西域并击败匈奴 |
| 原意 | 对侵犯汉朝疆域的敌人,即使相距遥远也要加以讨伐 |
| 后世应用 | 常用于强调国家主权、领土完整及对外敌的强硬态度 |
| 文化意义 | 体现古代中国对边疆安全的高度重视,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|
三、结语
“虽远必诛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成语,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。从古至今,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人们捍卫国家利益和尊严。了解其出处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