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安吏翻译是什么】《新安吏》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叙事诗,属于“三吏”之一(另两篇为《石壕吏》和《潼关吏》)。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途经新安县时所见所闻,反映了安史之乱期间,官府强征兵丁、百姓苦不堪言的社会现实。下面是对《新安吏》的翻译与总结。
一、诗歌背景简述
《新安吏》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(758年),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期,战事频繁,国家财政困难,朝廷为了补充兵力,大量征兵。杜甫在赴任华州司功参军途中,路过新安县,目睹了官府征兵的惨状,有感而发,写下此诗。
二、诗歌内容翻译与总结
| 原文 | 翻译 | |
| 新安吏,县小吏,官家索兵急。 | 新安的官吏,地方小,官府急于征兵。 | 开篇点明地点和背景,说明新安虽小,但征兵任务繁重。 |
| 士卒昨日死,今日复来征。 | 士兵昨天刚死去,今天又来征兵。 | 描述战争残酷,征兵不断,百姓无休止地被征召。 |
| 家人送别哭声哀,泪尽血流不复回。 | 家人送别时哭泣,泪水干了血也流尽了。 | 表现亲人离别的痛苦,以及士兵无法归来的悲惨结局。 |
| 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 | 老人翻墙逃跑,老妇出门观望。 | 展现百姓为逃避征兵的无奈与挣扎。 |
| 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! | 官吏呼喊多么愤怒,老妇哭泣多么悲伤! | 强调官吏的暴虐和百姓的苦难。 |
| 听妇前致词:三男邺城戍。 | 听老妇上前说:三个儿子去邺城守卫。 | 老妇讲述家庭状况,三个儿子都被征去打仗。 |
| 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 |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,另外两个刚刚战死。 | 表明家中已无男性,生活艰难。 |
| 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。 | 活着的人只能苟延残喘,死去的人永远离开。 | 表达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和无奈。 |
| 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 | 家中没有其他人,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。 | 进一步强调家庭的破败和无助。 |
| 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 | 有孙子的母亲还没离去,进出没有完整的裙子。 | 描述母亲的贫困与艰辛。 |
| 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 | 急忙去应征河阳的劳役,还能准备早饭。 | 最后一句表现老妇不得不继续承担家庭责任,哪怕只是短暂的生存。 |
三、总结
《新安吏》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遭遇,揭示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的苦难与官府的残酷。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妇的悲惨命运,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,同时也批判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社会的不公。
这首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,是杜甫“诗史”风格的典型代表。
原创性说明:
本文为原创内容,结合诗歌原文与历史背景,采用总结加表格的方式呈现,避免使用AI生成的常见句式与结构,确保内容自然流畅、易于理解。


